全球变暧与海平面上升,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增加,将出现更严重的温室效应,旱涝灾害可能增加.
2、土壤过分失与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,1980-2000年之间,人均土地总量减少38%.
3、森林资源日益减少,世界森林每年几乎减少1%.
4、淡水供给不足将构成经济发展和粮食生产的制约因素.
5、臭氧层的损耗将大影响水生生态系统.
6、生物物种加速灭绝,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.
7、人口迅速增长,形成与日俱增的压力,预计2025年将突破80亿.
☆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:
(一)滥采滥用自然资源.
包括:①滥伐森林,滥捕滥杀野生动物,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环境;
②滥垦草原,造成土地沙漠化;
③无节制地抽取地下水,使地下水位下降,并引起地面下沉;
④滥采滥用矿产资源,对有害人体的汞、铅、镉、砷等元素,以及放射性元素,从地层深处采掘出来以后,不加妥善处理,任其散落到地表各地,污染环境,等等.
(二)任意排放有害物质.工业“三废”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,不加处理、不加限制,任意排放到大气、江河湖海和土壤中,污染和毒化环境;有的为农作物或鱼类吸收并富集,最终危害人类健康.
(三)城市人口不断膨胀,产生垃圾、污水、噪声、汽车废气、交通拥塞等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.
(四)某些大型工程建设不当.例如修建水库大坝未注意生态问题,诱发地震,引起土壤盐碱化,造成某些鱼类绝迹,等等.
由于人类利用自然的不合理,人为原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,日趋严重.因此,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普遍关心的问题,也是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.
我国是发展中国家,经济力量薄弱,科学技术落后,管理水平较低,目前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,对资源的需求量必将迅速增加。这是影响我国末来生态环境状况最根本的因素。
(一)开发历史长,生态环境基础薄弱 今天的生态环境是历史塑造的。目前我国一些重大生态环境问题,如森林覆被率低,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,北方大面积的沙化土地等,都是在长期的历史开发过程中形成的。我国历史上曾是多林的国家。在太古时代,森林覆被率估计为49%,东北、四川和云南地区高达800/6-90%。直至清初,森林覆被率还有26%,从18世纪初到解放前的200多年间,我国森林资源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破坏。这是造成我国生态环境基础薄弱的根本原因。
(二)人口增长过快,生态环境压力大 当今人类面临的人口、资源、环境三大问题中,人口是第一位的。资源和环境问题都与人口密切相关,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人口问题是其他所有问题的根源。人和自然之间相互作用、相互影响。一方面,人要改造自然,为自己创造适宜的生存条件,并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,满足自己的需要,同时也排放废弃物污染环境;另一方面,自然界也反作用于人类,限制其无节制的开发活动,以各种灾害施加报复。1998年夏季发生在我国的特大洪灾就是最好的例证。
(三)对生态规律缺乏认识,经济活动决策失误 生态环境涉及人口、资源、社会、经济各个领域,具有内在的规律性。人类活动干预环境,环境反作用于人类。经济活动只有既遵循经济规律,又遵循生态规律,才能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。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,甚至现阶段的某些经济活动中,决策人员没有充分认识我国生态环境的特点,未能从环境的区域性、整体性和生物资源的潜在价值出发,因地制宜全国规划、统筹安排。有些工程项目,只顾近期或眼前,片面追求经济利益,没有认真考虑其生态效益,违背了生态规律,结果受到了惩罚。例如,位于塔里木河下游的罗布泊,原是一片绿洲,60年代以后,塔里木河上游垦田用水,水量大大减少,后来又修建了大西海子水库,把塔里木河完全切断,致使罗布泊整个干涸,下游大片胡杨林因缺水死亡,沙化面积扩大。
(四)法制不健全,部门分割,管理混乱 。 科学管理是使现代人类经济和社会活动有序化的根本手段,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,管理更具有特殊意义。我国在污染控制的管理方面虽然己取得一些成就,但仍是有待加强的薄弱环节,尤其在生态环境的管理方面,可以说很不完善,甚至完全没有管理。这亦是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。比如,许多毁林盗伐、哄抢乱采国家资源、滥捕滥猎珍稀动物、任意排放污染物等造成重大生态环境破坏的人或单位,因缺乏具体量刑标准受不到应有的法律惩戒,因而无法遏止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。
(五)生产技术落后,环境资源过度消耗与浪费 人与环境的关系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改变。在远古时代,人是环境的掠夺者;在农业社会,人是环境的利用者;在工业社会,人是环境的创造者:而正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的今天,人成了环境的协调者。在漫长的历史中,人类沿用的生产技术在不断发展,旧的被淘汰,新的产生出来,总是朝着投入少产出多的方向发展。而我国至今仍有不少部门和地区沿用着陈旧的技术,原料的消耗高,成品产出少,适应人口增加,资源减少的客观现实。如我国森林采伐技术仍比较落后,一般都是蚕食式采伐,使一些地方资源枯竭,而另一些地方则是过熟林自然枯损。在林木加工上,木材利用率低。在造林方面,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造林整体规划,而是习惯于搞大轰大嗡的造林运动,在造林中又不重视造林技术,轻视管护,从而成活率、保存率、成林率、成材率都较低。
环境问题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类:
1、按环境要素分:大气污染、水体污染、土壤污染;
2、 按人类活动分:工业环境污染、城市环境污染、农业环境污染;
3、按造成环境污染的性质和来源分:化学污染、生物污染、物理污染(噪声污染、放射性、电磁波)固体废物污染、能源污染。
造成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:
第一,片面追求经济价值忽视生态价值引起的环境问题。工业发展产生的工业废水、废气、废渣引起的污染;
第二,植被的迅速减少引起的环境问题。为了保证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,过度地开垦,使土地退化异常严重。
第三,城市发展而引起的环境问题。一系列的由于城市发展环境问题给人们生活生产带来诸多不便。
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:
人口激增,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,是产生和计划环境问题的根源,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依靠控制人口,加强教育,提高人口素质,增强环境意识,强化环境管理,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进步。首先控制人口对于解决当代环境问题,有特殊重要的作用,同时,加强教育提高其环境意识,通过各种技术手段特别是加强环境管理解决环境问题。解决环境问题必须有相当的经济实力,需要付出巨大的财力,物力并且长期努力,还要必须借助科技进步解决环境问题。
解决方法:
第一,转变生产模式,大力发展循环经济。将传统的生产模式“资源——产品——废物”转变为循环经济生产模式“资源——产品——再生资源”。传统的
生产模式经济发展越快,付出的环境代价也越大,不仅浪费了资源,而且产生的废物还占据耕地,影响土质,降低农产品产出。循环经济克服了这一缺点。将废物转变为“再生资源”,提高生产和生态效率,以最少的资源消耗,获取最大的经济产出和产生最小的环境污染,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消费模式。
第二,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水平和运行效率。通过发展新科技,提高资源使用效率,建立节约型的社会经济体系。即要求我国工业化要实现“低投入、高产出、少排污 ”,可循环的发展机制。通过发展科技作为支撑,建立人与环境和谐的科技体系。
第三,在节约的基础上,修复自然环境。发展节约型经济,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,但要从本质上根除环境问题就必须在节约的基础上进行修复。在恢复植被过程中,强调利用自然规律,充分利用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,结合局部的人工措施,达到恢复环境的目的。其中主要包括恢复森林、湿地、农田生态系统。森林、湿地对于缓解洪灾,防止干旱,涵养水源等发挥重要作用。
发表评论